交通事故什么算逃逸

导读:
交通事故逃逸的五大核心问题解析
一、怎样算交通事故逃逸
交通事故逃逸的定义很明确。如果司机知道发生了事故,但开车离开或丢下车辆离开现场,就算逃逸。有些人觉得自己没责任就直接离开,这也属于逃逸行为。
有人会把伤者送到医院但没报警就走了,这种情况也算逃逸。还有人虽然送医却留下假信息,这种行为同样被认定为逃逸。在警方调查时逃跑的司机,或者不承认发生过事故但有证据证明的,都会被判定为逃逸。
协商赔偿时如果没达成一致就强行离开,或者赔偿金额明显不够却不留真实信息,这些情况都可能被认定为逃逸。法律主要看司机是否存在逃避责任的主观意图。
二、八种常见逃逸情形
第一种情况是明知出事仍离开现场。比如撞到东西后直接开走,或下车查看后逃离都属于此类。
第二种是自认无责擅自离开。有些司机觉得事故责任不在自己就离开,这需要交警最终判定责任归属。
第三种涉及酒驾或无证驾驶。这类司机报案后不等处理就离开,即便事后返回仍算逃逸。第四种是送医后消失,这种情况常见于害怕担责的司机。
第五种送医时使用假信息,比如留假电话假地址。第六种是调查期间逃跑,常见于责任认定阶段。第七种否认事故但被证据推翻,比如监控拍下碰撞过程。第八种是协商失败强行离开,这种情况要结合赔偿金额判断。
三、逃逸带来的法律后果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重大事故构成犯罪要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吊销驾照。逃逸者会被终身禁驾,这是最严厉的处罚措施。
刑法规定交通肇事致人重伤或死亡,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逃逸,刑期升到三到七年。因逃逸导致伤者死亡,刑期可达七年以上。
司法解释明确了几种加重情形。包括酒驾、毒驾、无证驾驶、开报废车辆等情况下发生事故后逃逸,都会从重处罚。超载肇事后逃逸也属于加重情节。
四、责任认定的关键要点
逃逸方的责任认定有四个原则。第一是逃逸导致无法定责时,逃逸方负全责。第二是意外事故中逃逸方仍需全责。
第三是当对方无过错时,逃逸方承担全部责任。第四是双方都有责任时,逃逸方按比例担责但会加重处罚。
认定逃逸责任时主要考虑三个因素:是否明知事故发生,是否存在逃避意图,是否有逃离现场的行为。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五、如何避免被误判逃逸
司机要牢记两个原则。首先要立即停车保护现场,然后马上报警。如果有人受伤,必须先拨打急救电话。
送医时要配合医院登记真实信息。如果确有急事需要离开,要留下有效联系方式并尽快返回。在警方调查时要如实说明情况,必要时提供行车记录仪视频。
遇到责任争议时不要擅自离开,要等交警到场处理。协商赔偿时要签订书面协议,最好有第三方见证。保存好所有通讯记录和支付凭证,这些都是重要的证据材料。
最后要注意,即使自己觉得无责也不能擅自离开。法律明确规定只要发生人员受伤的交通事故,必须立即报警处理。及时报案既能保护伤者权益,也能避免被误判为逃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