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的全责

导读:
交通事故全责的12种常见情形
交通事故中负全部责任的情形有明确法律规定。以下情况会被判定承担全部责任:驾驶员在事故后逃跑导致无法查明真相;故意破坏现场或销毁证据;闯红灯引发事故;机动车违规穿越隔离设施;车辆进入非机动车道引发事故;在人行道上碰撞行人;不避让执行任务的警车或救护车;车上物品掉落导致事故;倒车时撞到后方车辆;非机动车逆行或超车引发事故。
法律依据来自《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条和六十一条。法律规定公安机关根据当事人行为的作用和过错程度划分责任。若一方过错导致事故需承担全部责任。两方以上过错按作用大小划分主责、同责和次责。若事故为意外且各方无过错则不承担责任。
交通事故全责认定流程
事故发生后处理流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保护现场并救助伤员。驾驶员必须立即停车,开启双闪灯,在车后放置警示标志。如果有人受伤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第二步是报警和现场处理。无论是否造成伤亡都应联系交警。交警到达后会拍照取证、测量现场、询问目击者。当事人要如实说明情况并提供行车记录仪资料。
第三步是责任认定。交警部门会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责任认定书。认定书会写明事故经过、证据材料和责任划分。当事人收到认定书后如有异议可在3日内申请复核。
第四步是保险理赔。全责方需在48小时内通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会安排定损员查验车辆损失。双方需提供驾驶证、保单、维修发票等材料进行理赔。
全责事故赔偿处理方式
赔偿处理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自行协商。双方对损失金额无争议时可以直接签订赔偿协议。这种方法最快捷但需要互相信任。
第二种是交警调解。当事人可共同申请交警部门调解。调解员会计算医疗费、误工费、车辆维修费等具体金额。调解成功会签署调解协议书,具有法律效力。
第三种是法院诉讼。协商调解不成时,受害方可向事故发生地法院起诉。需要准备起诉状、责任认定书、医疗记录、收入证明等证据材料。诉讼过程通常需要3-6个月。
全责与主责的核心区别
责任划分直接影响赔偿比例。全责方需承担全部损失赔偿。例如造成10万元损失,全责方要全额赔偿。主责方通常承担70%-90%赔偿责任,次责方承担剩余部分。
法律后果也不同。全责方可能面临吊销驾照、刑事处罚等严重后果。特别是逃逸或伪造现场的情况,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主责方主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除非有严重违法行为。
保险理赔有差异。全责方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范围内先行赔付,超过部分由商业险承担。主责方保险公司按责任比例赔付,例如承担80%损失赔偿。
遇到全责事故的注意事项
收集证据至关重要。要立即拍摄现场全景照片,记录车辆位置、刹车痕迹、散落物位置。保存行车记录仪视频至少一个月。如有目击者要留存联系方式。
医疗费用处理要规范。伤者就诊需保留所有病历和缴费凭证。不要私下支付现金赔偿,应通过保险公司转账。需注意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误工费等。
车辆维修需谨慎。要到保险公司指定的4S店或维修厂定损。维修前确认更换配件清单,保留旧件以备查验。修理后要索取正规发票和维修明细单。
特别注意诉讼时效。人身伤害赔偿的诉讼时效为1年,从治疗终结之日起算。财产损失诉讼时效为3年,从事故发生时计算。超过时效可能丧失胜诉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