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定责以死者为主吗

导读:
交通事故死亡案件处理指南
一、事故死亡如何判定
交通事故中的死亡判定有明确标准。第一条规定死亡时间需在事故发生后7天内。如果受害人在事故后7天内死亡,按死亡事故统计处理。超过7天死亡的案例,在事故统计中不再计入死亡数据。
法律对事故责任人的追责不受时间限制。即使受害人在事故7天后死亡,肇事者仍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保险公司需先在强制保险范围内赔偿,超出部分按责任比例分担。
具体赔偿规则分两种情况处理。机动车之间发生事故时,有过错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则按比例分担。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事故时,机动车方需承担更高赔偿责任,除非能证明对方存在明显过错。
二、丧葬费计算方法
丧葬费包含必要殡葬支出。赔偿范围包括遗体运输、火化、普通骨灰盒等基本费用。办理丧事产生的合理劳务费和交通费也计入赔偿范围。
赔偿标准参照当地工资水平。法律规定按法院所在地前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赔偿六个月总额。这笔费用由承担安葬义务的家属申领,需提供正规费用凭证。
三、责任划分规则
现场处理需遵守法定流程。发生死亡事故必须立即报警,所有车辆不得擅自移动。交警到达后需拍照取证、绘制现场图,涉及危险品运输或多人伤亡需立即上报。
检验鉴定有严格时限要求。尸体检验需在死亡后3天内进行,精神鉴定需省级指定医院完成。所有检测项目需在60天内出具书面报告,当事人对结果有异议可申请重新鉴定。
责任认定书需在10日内出具。重大事故需召集各方当事人到场说明情况,涉及隐私或国家秘密的证据不公开。认定书需写明事故经过、证据清单和结论依据。
四、刑事追责标准
责任比例决定是否追刑责。肇事者负全责或主责致1人死亡即构成交通肇事罪。同等责任致3人以上死亡也需追责。量刑标准分三个档次,最低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最高可判7年以上。
赔偿态度影响量刑结果。积极赔偿并获得家属谅解的肇事者,可能获得缓刑机会。但存在逃逸、伪造现场等恶劣情节的,不得适用缓刑。
五、事故处理流程
现场保护是首要步骤。当事人应立即设置警示标志,抢救伤员时需标记原始位置。拍摄现场照片时需包含周边参照物,涉及多车事故需记录所有车辆位置。
保险理赔分七个步骤:
1. 向保险公司报案并提交保单资料
2. 配合定损员确定维修项目和费用
3. 选择指定修理厂进行车辆维修
4. 收集维修发票和施工明细单
5. 到交警队开具事故责任证明
6. 向保险公司提交全套索赔材料
7. 等待审核后领取赔偿金
特别注意三类特殊处理:涉及危险品的事故需立即通知专业处置部门,未知名尸体需登报公示30天,营运车辆事故需通报行业监管部门。所有文书送达需当事人签字确认,拒绝签字需记录存档。
事故车辆扣押期限有明确规定。检验结论确定后5日内需通知车主领回车辆,逾期不领将产生保管费用。对处理结果不服的当事人,可在收到认定书3日内申请复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