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伤残赔偿怎么赔偿

导读:
交通事故伤残赔偿的五个核心问题
一、赔偿项目有哪些
交通事故受伤人员能获得十二项赔偿。这些项目包含治疗费用和后续生活保障。医疗费按医院开具的收费单据计算,包括药费、检查费和手术费。误工费根据实际工资损失计算,没有固定收入者按当地平均工资标准计算。
护理费按护工工资或当地护工平均收入计算。交通费按实际发生的打车费、公交车费报销。住院期间每天有固定金额的伙食补贴,标准参照公务员出差补助。
治疗结束后需要继续康复的,可以申请康复费。造成残疾的要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相关费用需要赔偿。伤残鉴定费由责任方承担。受害者因残疾导致收入下降,可获得残疾赔偿金。有未成年子女或需赡养老人的,可获得抚养费赔偿。
二、赔偿金怎么计算
赔偿金额有明确计算公式。以最常见的残疾赔偿金为例,需要三个关键数据:当地居民平均收入、伤残等级系数、赔偿年限。二十岁年轻人十级伤残,赔偿金额为当地年收入乘以20年再乘10%。
六十岁以上人员每大一岁减一年,七十五岁统一按五年计算。举例说明:某地年收入五万元,五十五岁八级伤残,计算方式为5万×20年×30%,共三十万元。七十八岁五级伤残则按5万×5年×50%,共十二万五千元。
多部位伤残的情况需要叠加计算。比如左手七级伤残加右腿九级伤残,系数计算为40%+2%=42%。护理期限按医院证明确定,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三、法律依据是什么
民法典第1179条是主要法律依据。该条款明确列出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十二个赔偿项目。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细化计算标准,规定城镇和农村居民采用不同收入数据。
赔偿金计算以法院所在地标准为准。比如事故发生在A省,但起诉在B省,就按B省统计数据计算。各地每年六月会公布最新居民收入数据,直接影响赔偿金额。
伤残鉴定必须选用公安部标准。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是重要依据,但最终伤残等级由专业鉴定机构确认。对鉴定结果不服可以申请重新鉴定,费用由申请方预付。
四、处理流程分几步
事故发生后要立即报警并送医。交警会在十日内出具责任认定书,这是索赔的基础证据。治疗结束后三个月可申请伤残鉴定,需要准备全部病历资料。
与保险公司协商时要提供完整票据。协商不成可向法院起诉,诉讼时效为三年。起诉时需要提交事故认定书、医疗费清单、收入证明等十二项材料。
法院审理通常需要三到六个月。对判决不服可在十五日内上诉。赔偿款一般在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支付。特殊情况可申请先予执行医疗费。
五、逃逸后果有多严重
肇事逃逸面临三重处罚。民事方面需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就算对方有过错也要赔90%以上。行政处罚包括吊销驾照、罚款两千元,可并处十五日拘留。
刑事处罚分三个档次。致一人死亡逃逸判三到七年,致两人以上死亡判七年以上。逃逸致人死亡的典型案例是伤者因延误救治死亡,这种情况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
保险公司对逃逸事故可拒赔商业险。交强险仍需赔付,但事后可向肇事者追偿。逃逸者终生不得重新取得驾照,公务员逃逸会被开除公职。
特别提醒
索赔时要注意三个关键点。第一,保留所有医疗票据和交通费凭证。第二,单位出具的工资证明需要加盖财务章。第三,伤残鉴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超过期限可能影响结果认定。
农村户口在城市连续居住满一年,可按城镇居民标准索赔。需要提供暂住证、租房合同等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务纠纷的,可同时主张工伤保险赔偿和交通事故赔偿。
调解协议书要经法院确认才具有强制力。自行签订的调解协议可能被推翻。对赔偿金额有疑问可以咨询专业律师,部分地区提供免费法律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