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全责逃逸_肇事逃逸全责嘛

导读:
交通肇事逃逸必负全责吗?五个关键点说清楚
一、法律规定存在矛盾点
我国法律对交通事故责任判定存在不同说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指出,肇事逃逸方应负全责,但补充说明如果对方有过错可减轻责任。而公安部发布的《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五条则直接认定逃逸方负全责。这两个文件在实际运用中经常产生矛盾。
交警部门处理案件时,往往直接引用公安部规定判定逃逸方全责。这种做法忽略了法律中"过错分担"的原则。例如,当事故双方都存在违规行为时,简单判定逃逸方全责可能造成不公平结果。
二、逃逸行为性质需准确判断
驾驶员逃离现场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人害怕承担法律责任,有人担心遭受人身攻击,也有人因慌乱失去判断能力。这些行为发生在事故之后,属于事后处理方式,与事故发生时的驾驶行为没有直接关联。
责任认定应该重点分析事故发生时的具体行为。例如,驾驶员是否超速、是否违规变道、是否酒驾等。不能把事后逃离行为等同于事故责任依据。若将两者混为一谈,可能造成责任判定失误。
三、证据缺失不等于全责
交警部门常以"现场破坏导致无法取证"为由判定逃逸方全责。这种做法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交警有责任通过其他方式收集证据,不能完全依赖现场痕迹;第二,证据不足时应按"存疑有利于当事人"原则处理。
实际案例中,可通过行车记录仪、道路监控、目击证人等方式还原事故经过。当确实无法查证时,推定逃逸方全责可作为最后手段,但不能成为常规处理方式。
四、特殊情况下的责任分担
法律明确规定四种责任划分情形:第一种是事故责任完全无法判定时,逃逸方负全责;第二种是意外事故中逃逸方负全责;第三种是逃逸方存在明显过错时负全责;第四种是双方都有过错时按比例分担责任。
这四种情况需要具体证据支持。例如,在双方都有过错的情况下,需提供刹车痕迹、车辆碰撞位置等证据。责任比例划分要综合考虑各方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
五、逃逸后果远超事故本身
选择逃逸将面临三重处罚:民事赔偿方面,保险公司可拒赔,需自行承担全部损失;行政处罚方面,将面临罚款、扣证甚至终身禁驾;刑事处罚方面,致人伤亡可能面临3-7年有期徒刑,致人死亡可判7年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协助逃逸也会构成犯罪。单位领导、车主或乘客教唆逃逸导致严重后果的,将按共犯论处。即使事故责任较轻,逃逸行为也会大幅加重处罚力度。
正确处理交通事故的建议
发生事故后应立即停车,开启双闪灯,设置警示标志。有人员受伤时,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拍摄现场照片,记录车辆位置和损伤情况。及时报警并配合调查,如实说明事发经过。
即使自认无责也不应离开现场。法律明确规定,驶离现场可能被认定为逃逸。可采取报警后等待处理的方式维护权益。对于责任认定有异议的,可在收到认定书3日内申请复核。
典型案例分析
2021年某市发生一起典型案例。张先生驾车与闯红灯的电动车相撞后逃逸。交警调取监控发现电动车违规在先,最终判定双方各负50%责任。张先生因逃逸被另案处理,面临罚款和扣证处罚。
该案例说明,事故责任和逃逸行为会分开处理。逃逸行为不会改变事故本身的责任划分,但会单独受到处罚。驾驶员既要承担事故责任,还要承担逃逸带来的额外后果。
交通法规的核心是保障生命安全和维护公平。驾驶员遇到事故时应保持冷静,依法处理。逃逸不仅不能逃避责任,反而会加重处罚。通过正规渠道解决争议,既能保护自身权益,也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