剐蹭不知情走了是否算肇事逃逸(剐蹭不知情走了算肇事逃逸吗)_剐蹭 不知情

导读:
剐蹭后离开是否算逃逸
2008年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第八十五条有明确规定。该条款指出,交通事故逃逸是指驾驶人在发生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责任而离开现场的行为。具体来说,只要驾驶人在碰撞后擅自离开,都可能被认定为逃逸。
交通法规明确列出八种逃逸情形。包括离开现场后不配合处理、弃车逃离后返回等情况。这些行为都可能面临法律处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补充规定,造成重大损失的事故责任人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不知情离开的认定标准
轻微剐蹭后不知情离开不构成逃逸。这里的关键在于事故后果是否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如果只是车漆划痕且无人员伤亡,通常不会被认定为刑事犯罪。此时驾驶人离开不属于逃逸行为。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详细说明处罚标准。其中第三条明确,未构成犯罪的事故逃逸可处200-2000元罚款。但这种情况需要交警部门根据现场证据综合判断。
法律对逃逸行为的界定
司法解释列出八种构成犯罪的具体情形。包括造成1人死亡、3人重伤且负主责的情况。酒后驾车致人重伤、无证驾驶致人重伤等情况也会被认定为刑事犯罪。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赔偿能力问题。如果造成他人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且无力赔偿,即便没有伤亡也可能构成犯罪。这些规定说明法律对严重违法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常见误区的法律解析
很多人误以为不知情就能免责。但法律要求驾驶人保持必要注意义务。如果剐蹭时产生明显震动或声响,驾驶人声称不知情可能不被采信。交警会根据行车记录仪、剐蹭位置等证据综合判断。
与车主是否知情无关。重点在于肇事者是否存在逃避责任的主观故意。即使被撞车辆驾驶人未察觉,肇事者擅自离开仍可能构成逃逸。
正确处理剐蹭事故的方法
发现车辆剐蹭应立即停车检查。建议绕车一周查看情况,这个动作能帮助发现潜在问题。如果确认发生事故,应在现场拍照取证并联系交警。
存在争议时可申请调取监控。现在商场、道路普遍装有摄像头,这些影像资料能帮助还原事实。切记不要擅自离开,哪怕只是轻微剐蹭。
私了处理要签订书面协议。包括赔偿金额、责任认定等内容都需要书面确认。这样可以避免事后产生纠纷。如果对方坚持报案,应配合交警调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交通事故处理需要严格遵守法律程序。驾驶人应保持足够警惕,发生事故后采取正确应对措施。对于轻微剐蹭,及时沟通处理往往是最佳选择。涉及法律认定时,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获取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