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调解不好怎么办

导读:
发生交通事故后调解失败的五个解决方法
一、调解失败后的法律选择
当交通事故赔偿调解无法达成一致时,当事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出民事诉讼。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4条规定,任何一方都有权跳过调解直接起诉。交警部门在调解失败后会出具书面调解终结书,这份文件需要当事人签名并加盖公章。
法律明确规定调解不是必要的前置程序。当事人可以选择先调解再起诉,也可以直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调解书生效后对方不履行的,受害方同样有权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二、如何判断肇事逃逸行为
以下八种情况会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1.驾驶员明知发生事故仍驾车逃离;2.自认无责擅自离开现场;3.涉嫌酒驾或无证驾驶却擅自离开;4.送医后未报案自行离开医院;5.送医时留下虚假信息;6.接受调查期间失踪;7.否认事故但有证据证明知情;8.协商不成强行离开现场。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司机将伤者送医,如果存在虚假登记或未履行报案义务,仍然可能构成逃逸。事故现场指包括车辆位置、散落物在内的整个区域,擅自移动车辆位置也可能引发争议。
三、协商不成的应对策略
当事故双方无法私下达成协议时,可采取三个步骤:首先收集现场照片、监控视频等证据;其次向交警部门申请责任认定书;最后根据认定结果选择调解或起诉。法律赋予当事人10天申请期,从收到事故认定书次日开始计算。
重要提醒:自行协商需签订书面协议,明确赔偿金额和时间。若对方事后反悔,协议书可作为有效证据。协商时建议有第三方见证,可使用手机录音录像保留沟通记录。
四、诉讼流程的关键步骤
起诉需要准备五类材料:1.起诉书正本及被告人数副本;2.事故责任认定书原件;3.医疗费票据、误工证明等损失证据;4.户籍证明和居住证明(涉及赔偿标准);5.保险公司信息及保单复印件。
选择管辖法院时有两个选项:事故发生地法院或被告住所地法院。建议优先选择本地法院,便于案件审理和执行。起诉状需写明具体诉求,如医疗费、护理费、伤残赔偿金等明细。
五、调解注意事项与证据准备
参加调解时需注意三点:1.每方参与人数不超过3人;2.委托他人需提交签字盖章的授权书;3.调解过程不认可的内容要及时提出异议。调解成功后签订的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但赔偿金额明显过低的可申请撤销。
关键证据包括:行车记录仪视频、手机定位记录、维修清单、工资银行流水、医院诊断证明。农村户籍受害人主张城镇赔偿标准的,需要提供连续一年的城镇居住证明和收入证明。
特别提示:伤残鉴定需在治疗终结后进行,一般选择双方认可的鉴定机构。对初次鉴定结果不服的,可在15日内申请重新鉴定。涉及车辆损失的,需保留修理发票和旧件回收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