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后报警算逃逸吗

导读:
交通事故后离开现场的五种常见疑问
一、报警后离开是否算逃逸
交通事故发生后打电话报警再离开是否属于逃逸要看具体情况。法律定义的逃逸是指事故当事人为了逃避责任而逃跑。关键要看当事人是否有逃避处罚的意图。
如果司机在事故后主动说明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等真实信息,并且没有移动车辆位置(抢救伤者时移动车辆需标记原位置),这种情况不算逃逸。因为司机没有逃避责任的意图。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85条明确指出:逃逸是指当事人为逃避责任,驾驶或遗弃车辆离开现场的行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要求司机在事故后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有伤员时要先救人并报警。
二、离开现场的八种典型情况
以下八种行为会被认定为逃逸:
1. 知道发生事故后开车逃离
2. 认为自己没责任直接离开
3. 有酒驾或无证驾驶嫌疑,报案后擅自离开
4. 送伤者到医院后不报案就消失
5. 送医时留下虚假信息
6. 接受调查期间逃跑
7. 离开现场却不承认发生事故
8. 没谈妥赔偿就强行离开
三、离开后主动报警的处理方式
有人离开现场后又主动报警,这种情况是否算逃逸需要具体分析。如果当事人离开是为了躲避责任,即使后来报警也属于逃逸。但如果离开时有合理理由并及时返回,可能不被认定为逃逸。
比如司机撞到路边车辆后离开,但很快返回现场报警。这种情况要看他离开的原因。如果只是暂时离开处理紧急事务,并且及时报告事故,通常不算逃逸。
《刑法》第133条规定,肇事逃逸要承担更重刑罚。但法院会综合考虑司机是否故意逃避责任。
四、六种不算逃逸的特殊情形
以下六种情况不会被认定为逃逸:
1. 双方协商解决后一方反悔
2. 为抢救伤者离开并报案
3. 送医后经同意暂时离开筹钱
4. 因受伤离开未及时报案
5. 确实不知道发生事故
6. 因人身安全受威胁离开
比如司机将伤者送医后,经家属同意暂时离开筹医疗费,这种情况只要留下真实信息并及时返回,就不算逃逸。
五、判断逃逸的关键要素
判断是否构成逃逸主要看三个要素:
1. 是否明知发生事故
2. 是否有逃避责任的目的
3. 是否履行法定义务
司机撞到停在路边的车后离开,如果立即返回现场报警,并能证明当时确实不知情,就不构成逃逸。但如果明知发生事故却故意离开,即便后来报警也要承担责任。
交通法规要求司机在事故后必须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抢救伤员并报警。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能先离开现场,但必须及时补报并说明情况。
理解这些规定有助于司机正确处理事故。遇到事故不要慌张,先确认人员安全,及时报警并保留现场证据。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离开,务必留下真实信息并尽快返回。掌握这些知识既能保护自己权益,也能避免因错误处理带来更严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