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对肇事逃逸行为是怎么认定的(对交警事故认定有异议该怎么处理)

导读:
交通事故逃逸的五个核心问题
一、哪些行为会被判定为肇事逃逸
交通事故发生后,驾驶员出现这些行为会被认定为逃逸。驾驶员明确知道发生事故,但马上开车离开现场或弃车逃跑。驾驶员认为自己没有责任,直接开车离开。驾驶员在事故中存在违法行为,比如无证驾驶或酒驾,报案后又逃离现场。驾驶员把伤者送到医院后,在伤者未脱离危险时离开,或者留下虚假联系方式。驾驶员不配合警方调查,故意躲避询问。警方有证据证明驾驶员知道事故存在,但驾驶员坚持说自己不知情。事故双方没有协商一致,其中一方突然失联。
我国刑法有明确规定。违反交通法规导致重大事故,造成重伤、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肇事逃逸或有特别恶劣情节的,判三年到七年有期徒刑。因逃逸导致受害人死亡的,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认定逃逸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判断是否构成逃逸要看三个关键点。第一是时间点,当事人必须明确知道事故发生。第二是主观动机,当事人离开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包括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第三是行为表现,当事人实际离开了事故现场。
有三个特殊情况需要注意。如果当事人根本不知道发生事故而离开,不算逃逸。执行任务的救护车、警车等特种车辆在事故后继续执行任务不算逃逸,但任务结束后逃逸要追究责任。未满16岁未成年人驾车肇事后离开不算逃逸,因为他们不承担刑事责任。
三、哪些情况容易被误认为逃逸
有些行为看起来像逃逸,但实际不构成违法。当事人刚要离开就被抓住,这种情况不算成功逃逸。单位领导或车主指使驾驶员逃跑,导致伤者死亡的情况,指使者会被认定为共犯。但驾驶员如果逃跑失败,指使者不会被追责。
要特别注意,逃逸本身不是单独罪名,而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是否成功逃离现场不影响罪名成立,只影响量刑轻重。肇事者离开医院后失踪,只要警方能证明其逃避责任,同样构成逃逸。
四、逃逸会面临什么处罚
对不构成犯罪的逃逸行为,处罚分为三个等级。交警部门会处以200元到2000元罚款。可同时处以15日以下拘留。最严重会永久吊销驾驶证。
构成犯罪的情况分三种处罚。造成重大事故后逃逸,判3-7年有期徒刑。逃逸导致伤者死亡,判7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同时存在酒驾、无证驾驶等情节,会从重处罚。
五、事故责任如何划分
责任认定分三种情况。全部责任指事故完全由一方违法导致,另一方无过错。主次责任指双方都有违法行为,主要过错方承担70%以上责任。同等责任指双方过错程度相当,各承担50%责任。
责任认定直接影响赔偿比例。全责方需要承担全部损失。主责方承担主要赔偿,次责方按比例赔偿。交警会根据现场痕迹、监控视频、证人证言等证据划分责任。对认定结果有异议可在3个工作日内申请复核。
特别提醒驾驶员,发生事故后要做好四件事。立即停车保护现场。及时拨打120救助伤者。主动报警说明情况。配合交警调查取证。这些举动既能保障伤者权益,也能避免被认定为逃逸。
现在很多车辆装有行车记录仪,这对事故认定很有帮助。建议保留至少一周内的行车记录。遇到对方逃逸的情况,要尽量记住车牌号、车型等特征。寻找目击证人并保留联系方式,这些都能帮助警方快速破案。
最后要强调,逃逸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随着监控技术发展,绝大多数逃逸案件都能侦破。逃逸不仅面临更重处罚,保险理赔也会被拒赔。及时承担责任,既是法律要求,也是道德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