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当事人逃逸负什么责任

导读:
交通事故逃逸必负全责?5个要点说清楚
一、逃逸必负全责?法律有例外规定
开车发生事故后逃跑一定会被认定全责。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法律确实规定逃逸方要承担主要责任,但有特殊情况。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六十一条说得很明白。两种情况下必须负全责:一是事故后直接逃跑,二是故意破坏现场或销毁证据。比如撞坏护栏后把车漆刮掉,或者挪动伤者位置,这些行为都会被认定全责。
但法律也留了余地。如果有人弃车逃跑,后来查监控发现对方也有违规行为,责任可以减轻。比如对方闯红灯被撞后司机逃跑,这种情况可能判双方都有责任。要注意的是,如果逃跑的人同时存在破坏现场行为,就不能减轻责任。
二、8种情况算逃逸 很多人不知道
交警认定逃逸不只看是否离开现场。下面这些行为都可能被认定为逃逸:
1. 明知撞到东西或人,直接开车离开
2. 觉得自己没责任,不处理直接开走
3. 酒驾出事后先离开再返回
4. 送伤者去医院后悄悄溜走
5. 在医院留假信息后消失
6. 做笔录时突然逃跑
7. 不承认发生事故但有证据证明
8. 赔偿没谈拢就强行离开
有人以为只要没撞人就不算逃逸,其实撞到护栏、隔离墩后逃跑也算。去年有个案例,司机凌晨撞坏交通指示牌后离开,第二天被找到后照样按逃逸处理。
三、三种处罚方式 后果比你想象的严重
逃逸要面临三重处罚:
第一是行政处罚。只要逃跑被发现,不管事故大小,驾照直接吊销且终身禁考。这个很多人不知道,以为小事故没关系。实际上哪怕只是剐蹭后离开,都可能永远失去开车资格。
第二是民事赔偿。法律默认逃跑的人全责,除非能证明对方有错。比如有司机被电动车追尾后离开,后来提供行车记录仪证明对方超速,最终责任改为七三开。
第三是刑事处罚。造成人员伤亡后逃跑,刑期直接升档。普通事故最多判3年,逃跑就变成3-7年。如果逃跑导致伤者得不到救治死亡,最高可判15年。有个典型案例,司机撞人后逃逸致伤者二次被撞,最终以故意杀人罪判刑12年。
四、罚款金额有讲究 这些情况要坐牢
不同情况的处罚标准差异很大:
轻微事故逃跑,比如剐蹭后离开,罚款200-2000元,可能拘留15天。如果撞坏公共设施逃跑,除了赔钱还要自己承担维修费。
致人受伤逃跑,直接按交通肇事罪处理。刑期3年起,赔偿医药费、误工费等。要是受害者伤残,还要支付残疾赔偿金。
最严重的是致人死亡后逃跑。这种情况最少判7年,还要赔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等。曾有个案例,司机深夜撞倒老人后逃逸,老人因未及时救治死亡,司机最终判9年并赔偿80多万。
五、遇到事故怎么办?记住这三步
发生事故不要慌,正确做法是:
1. 立即停车开双闪。在车后50-100米放警示牌,夜间要放更远。
2. 检查人员伤亡情况。先打120再打122报警,有人受伤不要移动现场。
3. 拍照留存证据。前后左右各拍一张,包含道路标线和周边参照物。
如果对方逃逸,要记下车牌、车型和逃跑方向。有行车记录仪的要立即保存视频。去年有起案件,受害者记住肇事车尾灯特征,警方根据这个线索三天破案。
最后要提醒,私了也有风险。有人赔钱后离开,结果对方反告逃逸。正确做法是等交警出具事故认定书,哪怕协商好了也要书面确认。
这些规定看起来复杂,其实核心就两点:发生事故不能跑,积极配合处理。逃跑看似能躲一时,实际上后果更严重。既面临法律严惩,还要承受良心谴责。安全驾驶、文明出行,才是避免麻烦的最好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