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人身死亡如何赔偿

导读: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五大核心问题解答
一、赔偿金额为何逐年增长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额近年持续上升。2016年最高赔偿标准为69.5万元,2017年增至75.4万元。最新数据显示,2018-2019年赔偿金额达到82万元。加上其他费用,总赔偿可能突破200万元。
赔偿项目包含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丧葬费、抚养费、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损失费。具体金额需根据实际情况计算。
二、主要赔偿项目计算方式
医疗费以实际支出为准,计算截止至一审庭审结束前。误工费按当事人实际收入计算,无固定收入者参照近三年平均收入或当地同行业标准。
住院伙食补助按公务人员差旅标准计算。护理费参考当地护理人员工资水平。丧葬费按受诉法院所在地上年度职工月均工资的6倍计算。
三、特殊人群赔偿标准
抚养费计算需区分年龄:未成年人算至18岁,60岁以上每增1岁减1年,75岁以上按5年计算。死亡赔偿金按20年计算,年龄每增1岁减1年,75岁以上按5年。
精神损失费没有固定标准,需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定。交通费、住宿费需凭有效票据报销,超出合理范围部分不予支持。
四、保险理赔注意事项
保险公司赔偿范围包含丧葬费、精神抚慰金、抚养费、医疗费和家属误工费。但存在十种拒赔情形:新车无牌或临牌过期、车辆未年检、维修期间事故、撞自家人、车内物品损坏等。
驾驶员需在事故后及时报案,配合保险公司现场查勘。抢救伤员时需保留医院开具的所有费用凭证。调解结案后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完整索赔材料。
五、法律规定的赔偿原则
民法典规定侵害他人需赔偿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误工费。致残需支付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致死需支付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多人死亡案件可采用相同赔偿标准。当事人对事故责任无争议时可自行协商处理,存在争议时必须报警。非机动车事故未造成伤亡且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先行撤离现场。
处理交通事故赔偿时,需注意保留医疗票据、收入证明、护理协议等关键证据。建议咨询专业律师了解当地具体赔偿标准,特别要注意城乡赔偿标准的差异。及时申请财产保全可避免责任方转移资产。
赔偿协商过程中,可要求责任方提供保险单复印件。若涉及第三方责任,需确认其保险赔付额度。对于争议较大的精神损害赔偿,可申请法院酌情裁定。最终调解协议需经法院确认才具有强制执行力。
当事人需在事故认定书出具后及时主张权利,人身伤害赔偿诉讼时效为1年。超过保险限额部分由责任方个人承担。对于拒不履行的赔偿判决,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责任方名下财产。
特别提醒驾驶员注意:酒驾、毒驾、逃逸等情形保险公司可拒赔,相关赔偿将由驾驶人全额承担。购买足额第三者责任险可有效降低赔偿风险,建议保额不低于2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