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范围

导读:
一、道路范围的明确界定
我国法律对交通事故中的道路范围有明确规定。道路包括公路和城市道路。单位管辖区域内允许社会车辆通行的地方也算作道路。广场和公共停车场这类公共通行场所同样属于道路范畴。
机动车指装有动力装置的轮式车辆,包括载人车、运输车和工程作业车。非机动车包含人力车、畜力车和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失或意外造成人员伤亡或财物损失的事件。
二、事故类型的三大分类
交通事故按损害后果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财物损失事故,这类事故只造成财产损坏。第二类是人员受伤事故,这类事故导致人员受伤但无人死亡。第三类是死亡事故,这类事故造成人员死亡。
财物损失事故常见于车辆剐蹭或追尾。受伤事故多发生在行人被撞或骑电动车摔倒的情况。死亡事故通常由高速碰撞或严重违规驾驶引发。
三、事故处理的责任划分
发生事故后驾驶员必须立即停车。车辆能移动时要开到路边,不能移动时要开启警示灯。夜间还需打开示宽灯和后位灯,并在车后放置三角警示牌。
有人员受伤时要立即施救。驾驶员要拨打急救电话并报警,不能擅自离开现场。移动伤员时必须标记原始位置,其他目击者有义务协助救援。
四、管辖权限的具体规定
县级交管部门负责处理辖区内的交通事故。未设县级交管部门的地市由市级部门管辖。跨区域事故由起始地交管部门处理,上级部门可指定其他单位办理。
交管部门接到报警要立即派员到场。交警到达后先组织抢救伤员,然后疏导交通。涉及公共设施损坏的事故,驾驶员不得擅自离开现场。
五、事故预防的源头管理
交管部门发现事故多发路段要立即上报。政府收到报告要及时整改隐患路段。对重大事故要开展深度调查,找出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
事故调查要分析道路设计、车辆状况和驾驶行为等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整改建议,从源头预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相关部门要完善交通设施,加强驾驶培训。
轻微事故当事人可自行协商处理。无伤亡且责任明确的,拍照取证后要立即撤离。对赔偿有争议的可报警处理。拒不撤离造成拥堵的,交警可强制拖移车辆。
医疗机构不得因费用问题延误救治。抢救费用由交强险先行垫付,不足部分由政府救助基金承担。事故责任人最终要承担相应赔偿费用。
驾驶员要定期检查车辆状况。雨天要减速慢行,夜间注意灯光使用。行经学校路段要观察行人,货运车辆严禁超载运输。这些措施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公众发现交通隐患可向12345热线反映。接到群众举报后,交管部门要在5个工作日内现场核查。确认存在安全隐患的,要在30天内完成整改并反馈结果。
新建道路要经过安全评估验收。规划部门要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和人行横道。居民区周边要增设减速带和停车让行标志,确保道路设计符合安全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