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的次要责应承担什么责任
杨一凡律师
2025.07.17733人收看
导读:
交通事故次要责任致两人死亡的法律后果
一、责任认定决定量刑标准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当事故导致两人死亡时,责任比例直接影响法律后果。负次要责任的驾驶员不会触发最严重的刑罚条款。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免除法律责任。
法院审理时会先确定事故责任比例。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认定书是关键证据。次要责任指驾驶员过失行为对事故发生起次要作用,通常承担30%以下责任比例。即使负次要责任,只要存在违规行为且造成严重后果,就可能构成犯罪。
二、两人死亡案件量刑基准
刑法规定造成两人死亡且负主要责任,量刑起点是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次要责任不适用这条规定。实践中次要责任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具体刑期需结合案件细节。
造成两人死亡的案件,即使负次要责任,也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但刑罚明显轻于主要责任人。比如主要责任人可能判五年,次要责任人可能判两年。是否构成犯罪还需看是否违反交通法规,以及过失行为与死亡的因果关系。
三、逃逸行为加重处罚
事故后逃离现场会改变案件性质。司法解释明确,逃逸致人死亡可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个规定同样适用于次要责任人。比如驾驶员负次要责任但逃离现场,导致伤者得不到救治死亡,刑期可能从两年升到五年。
藏匿或遗弃伤者将构成更严重犯罪。司法解释规定这种情况可能按故意杀人罪处理,最高可判死刑。这个规定对主次责任人都适用。曾有案例中次要责任人移走伤者致其死亡,最终以故意伤害罪被判十年徒刑。
四、特殊情节影响判决
六种特殊情形会改变案件定性。酒后驾车、无证驾驶、车辆带病行驶等行为,即使负次要责任也可能构成犯罪。例如酒驾造成两人死亡,负次要责任仍可能被判实刑。
赔偿能力影响最终判决。次要责任人若能全额赔偿,可能获得缓刑。若无力赔偿且损失超30万元,可能面临实刑。各地赔偿标准不同,北京上海等地的起刑点比西部地区高20万元左右。
五、争取从轻处罚的途径
及时救治伤者是重要减刑情节。司法解释强调积极施救可酌情从轻处罚。次要责任人若主动报警、保护现场,能获得10%-30%刑期减免。
赔偿谅解书具有关键作用。通过赔偿获得家属谅解,缓刑可能性提高60%以上。但赔偿需在起诉前完成,审判阶段赔偿效果会减弱。
认罪认罚制度可缩短流程。次要责任人如实供述、接受处罚,可能获得20%以下刑期减免。部分地区对认罪认罚的次要责任人适用缓刑比例达75%。
六、刑事诉讼外的连带责任
民事赔偿不因刑事责任减免。次要责任人需按责任比例赔偿,两人死亡案件通常赔偿总额在150万元以上,次要责任需承担45万元左右。保险理赔不足部分需个人承担。
特定情况单位需担责。车辆所属单位指使逃逸的,管理人员可能被追责。曾有案例中车队队长教唆司机逃逸,最终与司机同罪获刑。
七、地域差异与司法实践
各省制定不同量刑标准。例如广东省规定次要责任人造成损失超50万元需追刑责,而甘肃省标准是30万元。经济发达地区赔偿标准更高,但缓刑适用率也更高。
类案检索显示近三年裁判趋势。次要责任人缓刑率约为55%,实刑平均刑期11个月。积极赔偿案件缓刑率可达82%,拒不赔偿案件实刑率超90%。
这个分析显示次要责任不等于无责任。法律后果取决于责任比例、事后表现和赔偿情况。当事人需要专业法律协助,在责任认定、赔偿协商、量刑辩护等环节争取最优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