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次责被主责告了

导读:
交通事故主责方能否起诉次责方?
一、主责方起诉次责方的法律依据
在交通事故中,主责方有权起诉次责方。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责任认定书会明确双方责任比例。如果次责方未按规定支付赔偿金,主责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事故赔偿先由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范围内赔付。超出部分按责任比例分担。主责方已支付赔偿但次责方未履行义务时,法律赋予主责方起诉权利。
二、不同情况下的赔偿比例分配
1. 机动车与机动车事故
交强险赔付后,剩余损失主责方承担70%,次责方承担30%。死亡伤残赔偿上限11万元,医疗费1万元,财产损失2000元。
2.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事故
机动车主责时承担80%赔偿,次责时承担40%。非机动车方无责任时,机动车方需全额赔偿。
3. 非机动车/行人之间事故
损失按7:3比例分担。这类事故不涉及交强险赔偿,双方直接按责任比例分摊费用。
三、保险理赔的具体流程
交强险优先赔偿对方损失。商业第三者险补充交强险不足部分。车损险赔偿己方车辆维修费用。车上人员险赔付己方乘客医疗费用。
举例说明:两辆机动车相撞产生10万元损失。交强险先赔付2000元财产损失。剩余98000元按责任比例分担,主责方支付68600元,次责方支付29400元。
四、责任认定的四大核心标准
1. 违法行为判定
闯红灯、超速、酒驾等违法行为是定责基础。无违法行为一方不承担责任。
2. 实际损害结果
必须存在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事实。仅有事故风险未造成实际损失不构成责任。
3. 当事人过失程度
需证明当事人应当预见风险但未采取必要措施。故意制造事故不适用交通事故处理。
4. 行为与后果关联性
违法行为必须直接导致事故发生。如夜间不开车灯引发追尾,不开车灯行为与事故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五、事故处理的关键步骤
1. 现场处置
立即报警并保护现场。人员受伤时优先救治,移动车辆前拍照取证。
2. 责任认定
交警部门10日内出具认定书。对认定不服可3日内申请复核。
3. 赔偿协商
收到认定书后15日内协商赔偿。建议制作书面协议,注明支付方式和时间。
4. 诉讼准备
协商不成需1年内起诉。准备医疗票据、维修清单、收入证明等证据材料。可申请财产保全防止对方转移资产。
事故处理中需注意:次责方最低承担10%赔偿责任。无责任机动车仍需赔付10%,但故意碰瓷情形除外。伤残鉴定需在治疗终结后进行,误工费计算需提供完税证明。
典型案例:张先生驾车与李女士电动车相撞,交警认定张先生主责。交强险赔付后,张先生还需承担3万元维修费中的80%。因李女士拒绝支付应承担的20%,张先生通过诉讼追回6000元赔偿。
正确处理交通事故需要明确责任划分,善用保险机制,及时保留证据。双方都应了解自身权利义务,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建议驾驶员定期检查保险覆盖范围,必要时增加商业三责险保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