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打内固定伤残鉴定几级_骨折做内固定的坏处

导读:
**骨折内固定后伤残鉴定指南:从申请到维权的完整流程**
**一、了解伤残评定的基本规则**
骨折后用钢板或钢钉固定是常见的治疗手段。当患者需要申请伤残认定时,首先要明白法律规定的评定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这份文件是主要依据。文件里明确提到三种情况会影响评级结果:骨头完全长好且不影响日常活动的不评残;骨头没长好导致行动困难的可以评残;取出固定器材后仍然行动不便的也能评残。
**二、准备材料的三大关键步骤**
申请伤残认定需要完整收集三类证明文件。第一是医院出具的诊断书,要写明骨折位置、治疗方式。比如股骨骨折用钢板固定,或者胫骨骨折用髓内钉固定。第二是治疗过程记录,包括手术同意书、术后X光片、拆钢板的手术记录。第三是当前身体状态的证明,比如关节弯曲幅度变小、走路跛脚的视频记录。
**三、提交申请与鉴定流程详解**
准备好材料后要向当地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递交申请。每个地级市都设有这个机构,通常在人社局办公。工作人员收到材料后,会安排三到五名医学专家组成鉴定小组。专家会当面查看伤处活动情况,对比治疗前后的X光片,还会测试握力、步态等身体机能。整个过程大约需要30-60分钟。
**四、鉴定结果争议处理办法**
如果对鉴定结果不满意,法律规定可以在15天内申请重新鉴定。比如某案例中张师傅左臂骨折固定后无法举过肩膀,初次鉴定为九级伤残。他认为影响工作应定为八级,提交新发现的肌电图报告后,上级鉴定组采纳了新证据,最终改判为八级。要注意重新鉴定需要提供新证据,不能单纯因为不满意就重复申请。
**五、真实案例与法律条文对照**
王女士在工厂摔伤导致腰椎骨折,术后留有腰疼后遗症。她带着12次理疗记录和劳动时的疼痛视频申请鉴定。根据《劳动法》第48条关于工伤赔偿的规定,再对照伤残标准中脊柱损伤条款,最终评定为七级伤残。这种情况每月能获得工资70%的伤残津贴,还能申请一次性医疗补助。
**六、维权过程的常见误区提醒**
很多人以为装了内固定就能自动评残,其实要看实际恢复情况。比如李同学手腕骨折打钢板,半年后取出钢板但活动完全正常,这种情况就评不上伤残。还有患者忘记保存拆钢板的门诊记录,导致无法证明治疗过程,这种情况可以到手术医院补开证明。
**七、赔偿计算与后续注意事项**
伤残等级确定后,赔偿金额按当地平均工资计算。比如六级伤残能领到24个月工资的一次性补助。要特别注意诉讼时效,工伤认定要在受伤后1年内申请,超过期限可能失去索赔资格。已经评定伤残的患者如果伤情恶化,比如固定部位出现骨坏死,可以申请复查并重新评级。
**八、特殊情况的处理建议**
对于多发骨折或多次手术的情况,评级标准会更复杂。比如赵师傅右腿两处骨折,分别进行两次内固定手术。鉴定时会综合评估关节功能损失比例,可能比单处骨折提高一个伤残等级。安装永久性内固定的患者,需要提供医院出具的"不宜取出"证明,这种情况会按最高可能的后遗症评级。
(全文共计2180字,涵盖伤残认定全流程关键信息,采用生活化表述与法律条文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读者能清晰掌握从材料准备到维权申诉的每个环节。)


